电话:19152237602
关闭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职场资讯 > 益阳企业家

赵立新:天才少年、清华学霸、硅谷精英,全球一流图像传感器企业创始人的故事

来源:益阳人才网 时间:2024-04-12 作者:行者 浏览量:

2.jpg

【人物档案】赵立新,无党派人士,1966年出生,益阳南县人,1984年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,是湖南省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上第一块金牌的获得者,1985年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就读,取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及电气工程硕士学位,全国政协委员、全国工商联常务委员,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,浦东新区政协副主席、浦东新区工商联(总商会)主席(会长)、2003年创办格科微电子(上海)有限公司,现任格科微电子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、董事。兼任格科微电子(上海)有限公司、格科微电子(浙江)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的董事长、总经理、移动互联网公司我查查董事长。2011年获“中国2011年度电子成就奖”最佳创新人物奖,2022年以40亿美元财富位列《2022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》第728位。

1.天才少年、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

3.jpg

赵立新出生于南县的一个贫困家庭,孤儿出身的父亲身体不好,很早就下岗失业了,赵立新姐弟兄妹四个从小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,他们跟随父母摆过地摊,当过菜贩子,做过鞭炮,还给人家组装过自行车,这些经历让赵立新从小就历练出了生意直觉。

父亲开过许多小工厂,但都做得很辛苦,赵立新也从小体验到做生意的不易。“父亲生得太早了,时代不好。”赵立新说道,“父亲具备了人性的优点:聪明、勤奋、正派、正义、信用,但就是做生意不成功。他的执行力第一,但在战略层面有问题。”

“父亲对风险过度厌恶,只做无风险的事,但最后是零风险零回报。”创业多年后,赵立新回顾自己与父亲两人做生意的不同特点:“而我是只做有风险的生意,没风险的不做,10倍的风险,可能意味着100倍的回报。”经过家庭的熏陶以及生意上的历练,让他对生意有直觉的判断。“我回国以后很多商业上的决策都是直觉判断的。”

赵立新从小学习成绩优异,是同学们都羡慕的学霸,也是邻居们口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高中时期,他是同学眼里的“小发明家”,很早就尝到了向创新“要好处”的甜头,凭借自制的科技创新作品——“离子移动演示器”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。

5.jpg

赵立新出席第39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

他是颠覆式创新的实践者,毕业后用十年磨一剑的坚守,从“跑龙套的”修炼成“技术大拿”,打造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图像传感器芯片企业。

他是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,既脚踏实地又敢于突破,他用技术创新改变了世人对中国制造的看法,让全世界都认可中国人的创新能力。

19岁时,从湖南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;

24岁时,攻读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及电气工程硕士学位;

29岁时,开启了海外就职生涯,入职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td.的历任工艺工程师、工艺高级工程师;

32岁时,担任ESS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,Inc.高级产品工程师;

35岁时,担任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的模拟电路设计部经理;

37岁时,和大多数海归一样选择回国创业,回国后他遇到了一位身家过亿的高中同学,这位同学毫不犹豫给他投资了200万美元,创办格科微电子(上海)有限公司,并于两年后量产VGA;

55岁时,带领格科微有限公司登陆上交所科创板A股上市(证券代码为688728),作为创始人兼实控人,身家由此增长了上百亿。

6.jpg

2.父亲是他的科技领路人

如果说吃苦耐劳是赵立新学会的人生第一课,那学以致用则是他领会到的人生第一条真理,而父亲就是他的领路人。

在赵立新眼中,父亲不仅手脚勤快,钳工手艺很好,而且头脑灵活。有一次父亲想做一个电动机,就乔装打扮进入一个电动机厂,在里面看了一圈,回来自己买零件就做出来了。迫于生计,父亲经常接些零工活带回家做。赵立新印象最深的是锤铁丝,就是把废铁丝锤直后,送给工厂做钉子。那时候,兄妹几个一起帮父亲干活,父亲会一边锤铁丝,一边背古文,抒发他的家国情怀。背得最多的是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父亲用慷慨激昂的家乡话,一边背,一边解释给孩子们听,在每句停顿的地方,照例是“乒”地用力锤一下铁丝,然后朗诵:“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”如果搞到了组装自行车的活,那么家里就有过节的感觉了,因为全家人苦干一天,差不多可以赚到二十几块钱,母亲也会把伙食搞好一点。正是这段刻骨铭心讨生活的经历,让赵立新深刻懂得了什么是竞争力,什么是利润和亏损,因此他格外珍惜上学的机会,他要学好本领,让全家人不再挨饿受冻。

在学习上,赵立新常听父亲说,读书不能读死书,要活学活用。父亲不仅这样说,也这样做:他要求赵立新的作业必须在学校完成,一般情况下,不许回家做功课;如果读书只是装装门面,解决不了实际问题,那读得再多的书都是没用的。在父亲眼里,赵立新的成绩还不行,居然在县一中有考第二、第三或第四的时候,对于“这样”的成绩,父亲也没有太责怪赵立新,只是要求他考试前不能复习,他认为复习有作弊之嫌,要和人家公平竞争,靠突击复习后才赢得别人,有点胜之不武。父亲还说,只要平时学好了,考试获得的名次是次要的,要做一个能输得起的正人君子!但是,当赵立新告诉他没有获得“第一”时,他就不能理解了,有时会喃喃自语:“为什么吃饱了饭,还考不了第一呢?”“因为我父亲12岁成为孤儿时,每天饿得眼冒金星,那个情况下他的学习都能考第一。在他看来,只有把肚子搞饱才是一件难事,考试做题那真不算个事啊!”赵立新回忆说。

父亲特殊的人生经历时刻激励着赵立新,他学习既用心又自觉,一旦没考好,就觉得很内疚,有种负罪感。从上初中开始,赵立新的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,是邻居口中夸赞的“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比你优秀”,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。

生活没有那么窘迫时,父亲会教赵立新他们做一些手工艺品,比如制作蜻蜓风筝等。从小耳濡目染,赵立新学会了不少手艺,也给自己做了不少小玩具。当然,他也闯过祸。记得有一次,赵立新弄到了一些火药。他异想天开地把火药塞进电灯泡里面,然后把电灯泡放在火上烤,只听“砰”的一声,炸开的电灯泡把他的手指头都熏黑了。幸运的是,这次恶作剧般的“实验”没有惹出大事来。

“那时候,南县一中的创新氛围非常好,我记得老校长常鼓励学生们说:‘从小爱科学,长大攀高峰!’班主任也常勉励我们:‘少年壮志当拿云!’”1984年,赵立新接连获得了全国中学生物理、化学竞赛湖南赛区二等奖。学校组织科技创新小组,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,赵立新与其他几位同学一起自制了一个发明创新作品——“离子移动演示器”,一路过关闯将,最终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。

3.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

由于品学兼优,成绩突出,1985年,赵立新如愿进入清华大学就读,全部专业任他选择。一开始,赵立新选择了化工系,后来,他当看到招生页面上有无线电电子学系时,忽然觉得要念这个。于是转头拿橡皮擦把刚开始填的志愿擦掉,勾选了无线电专业。当得知儿子被保送清华大学的消息时,赵立新的父亲说:“不行,我还有个手艺没教你,就是怎么做模具。”

“很多孩子上大学前暑假会很开心地玩,而我在上清华大学前的那个暑假,父亲教我用手工学做了一套模具。”赵立新至今对那个暑假印象深刻。不久,他的大妹妹考上了华东理工大学,3年后,他最小的妹妹以全县“理科状元”的身份也考进了清华大学。

赵立新说,他们家是中国千千万万下岗工人家庭的一个缩影,在那个时代,大家都历尽艰辛。他是最幸运的,有勤奋自强、不甘落后的家风督促,幸运的他去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深造,他定当好好努力,不负此生!

本科毕业后,赵立新加入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,工作3年后,又读了研究生,3年后出国。

他先去了新加坡的一家公司,并从设计走向了工艺,做了3年刻蚀。

后来又去了美国,加入ESS公司,这家公司当时是供给中国VCD芯片,工作不久,赵立新了解到公司有部门需要芯片测试人员,他要求把工作改到这个研发CMOS图像传感器的部门。当时,研发的CMOS图像传感器测试方案没有着落,急缺用于图像传感器的测试系统。于是,赵立新现学现用,用两个月的时间在PC机上搭出一套CMOS图像传感器的专用测试系统,抢在芯片出厂前,把测试系统研发出来了。因为赵立新自力更生、勇于创新的举动,公司领导重重嘉奖了他!

那时的CMOS图像传感器技术还非常不成熟,品质极差,如何提高感光单元的性能,以及怎样提高电路读取的性能,既是当时的难点,也是技术突破的重点。赵立新在新加坡有过工艺线上工作的经验,于是他主动请缨,承担起CMOS传感器工艺优化的工作。就这样,赵立新从一名刻蚀工艺工程师,转型为CMOS图像传感器的测试验证和工艺开发工程师,进入到他将为之奋斗一生的行业。
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赵立新通过大量学习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,他申请了3项图像传感器方面的个人发明专利。

离开ESS后,赵立新转去了UT斯达康,从事了两年的设计。

“我在做传感器设计时,其实是跑龙套的。先做QA、TEST、DESIGN,在ESS的3年很少有时间做设计,真正做设计是在UT斯达康,对测试、软件、电路设计、工艺都有所了解。领导常常说‘小赵你来试试’,所以干了一年就被提拔为经理。美国是看个人实力的,只要能帮公司赚钱,你扎辫子人家也不管,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搞什么歧视。”赵立新总结了国外的职业历程。

“我做设计挺有天赋,又做工艺又做设计的人比较少。我相当于半桶子水,什么都会一些。”赵立新谦虚地说到。

在2002年、2003年时UT斯达康还很红火,但赵立新直觉判断这家公司要不行了,因为公司文化存在问题,而且高层之间有很多矛盾,他就打算离开。果不其然,昔日红火的UT斯达康不断走向衰落。

对于这种直觉敏感,赵立新说,“我对生意比较敏感,对设计敏感,对工艺敏感,其实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。”

当时赵立新在美国有专利,他既做设计、也做工艺,判断传感器有机会。“当时也比较年轻,无知者无畏。自信心满满,觉得自己‘能得不行’。”赵立新回想当时的状态时说,“我这个专利如果在北美能拿到投资,就在美国做;如果不行就不做了。我并不是那种很执著于做老板的人。有些人个性比较强,而我不是。”

不过,由于当时是他一人,也没有团队,他的专利大家看不懂。在北美走了一圈,赵立新都没有拿到投资。

e407-iwasyei9574042.jpg

2003年,认为传感器大有前景的赵立新和大多数海归一样选择回国创业,彼时他判断未来传感器领域一定有发展前景,且已经获得了多项高端图像传感器领域专利。

回国后,赵立新一开始选择做高端图像传感器设计,但后来发现市场、资金等环节都不具备条件,他只能从低端做起,“创业公司没有多少选择。”

赵立新在初期曾如此规划格科微的发展:先做工艺,再把技术做好,之后做产品。从技术的源头做到市场,这并不符合商业逻辑,赵立新也承认,“当时有些疯狂,唐吉柯德式的。”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注定无法孕育出结果。

实际上,格科微并不是第一家做图像传感器的公司,早在1999年就有人在做,由于晶圆工厂条件不成熟,国内的电脑和手机都在几年后才开始有了摄像的应用,这些公司后来均走向衰败。

但是,成立一个CMOS传感器公司需要600万美元的投资。这时,赵立新在美国遇到严晓浪。“他说准备回中国做半导体,让我一起做。我说怎么做啊,什么都没有,没有技术沉淀、没有人才优势。设计是一个天才性的东西,没有成本优势,很难有优势。但严晓浪说设计是创造性劳动,像写书一样,与人多少没关系。你们这些水平高的人就是太保守了。”赵立新谈到与严晓浪的沟通时还历历在目。严晓浪手下有一个是赵立新同学,最后将赵立新说动了。

当时还有一个叫付磊的,在做风投。要知道在十年前是很少有人做投资的。“他也鼓励我回国,每周都来我们家。其实也是来我们家蹭饭吃,因为我们家的饭好吃。所以老婆要做饭做得好,也是秘诀之一。”赵立新开玩笑地说道。

刚好UT斯达康有一个老板去中国做投资,他建议赵立新回去看一看。当赵立新决定回国时,他接到了一位同学的电话。

“听说你要回来了,到我这来看一看吧。”这个同学其实是想合作。

“这个项目挺费钱的,得200万美元。” 赵立新说道。

“你不要从门缝看人呀,200万美元不是问题。我这么多钱,你回来不用想筹钱的事了啊,这都为你准备好了。” 赵立新的这位同学说。2000年初时,他这位同学的身价已达2亿元,做生意很牛。

“我这位同学很佩服我,中学时,我参加全国竞赛,从县里杀出来杀到地区,又从地区杀到省里面,又到全国,最后在全国拿到金牌。当时中学学校得的奖牌都是我得的。到今天,也保持着这个记录,没人打破。”赵立新说,“所以同学特崇拜我,干‘没谱’的事情都能成,很神奇。平时考试成绩也还行,但是越难越喜欢,越难越容易考好,太容易的不爱做,还考不好。难的时候我都能赢,容易的时候都不行。关键时刻比较牛,平时比较松。”

“我这个同学也挺牛的,当然他不能跟我比,哈哈。”赵立新时不时地幽默一下。

同学的畅快还是让赵立新小吃一惊,“当时想,这不可能吧。因为投资与崇拜是两回事。”

随后就有了“深圳会友”的一幕。

当时他们在同学的工厂边上,找了一个很破的地方,有很多苍蝇。“我当时还打着领带,穿着西服。一边赶苍蝇,一边谈话。”赵立新笑着说道。

这位同学叫来他们企业的合伙人(大学上下铺),说:“这是我高中同学,要200万美元,你投不投资,你投资,我们就都投。我是给你说了,我是准备要投了。”

赵立新问同学的合伙人的投资逻辑是什么,他回答说,投资只看两点,第一是市场大的产品,第二是中国人做不出来的产品。

这位合伙人也很爽快,说道:“我们俩钱一样多,这个你投,我也投,那咱俩就一人一半吧,一人100万美元。”

就这样,2003年,赵立新拿到了来自同学的第一批融资200万美元。

4.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

“格科微发展到今天,有很多的机遇”。赵立新回顾创业的历程时说道,“2003年拿到200万美元,一条线杀回中国,是很传奇的。其他企业可能是一个团队,用的钱也很多。”

等到第二圈融资,VC资本进来了。“加上我自己的钱,我花了40-50万美元。当时我帐上有90万美元的现金,呵呵,我还是挺神的,吼吼……”赵立新笑得很有特点。

将国外打工多年的积蓄投入到创业中,当时赵立新也没怎么和妻子商量,然而赵立新妻子没有反对。对此,赵立新还是很欣慰, “我告诉她,如果输掉,咱就不‘玩’了。”

妻子说:“那我就有理由去逛街了,给你买几件新衣服,开公司总是要新行头的。”

同学的200万美元,风险投资进来340万美元,再加上赵立新的几十万美元,公司前期总共用了600万美元。“总共进来600万美元,我所有的身家都在这里了。”赵立新说到。

2003年9月,赵立新在上海浦东创立了格科微电子(上海)有限公司,将自己的关键专利和技术运用到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,并致力于推动CMOS图像传感器产业链的国产化。

有了同学的资助,招到了第一批员工,开始了艰苦的创业。他白天见客户,谈合作伙伴,到工艺线上和工程师沟通,晚上回公司带徒弟,帮助年轻人解答技术问题。赵立新的努力很快迎来了一个机会,中芯国际当时想做图像传感器,试图和一些厂商合作,技术优势让格科微入围候选合作伙伴之一。格科微帮助中芯国际建立硅片生产工艺线,中芯则负责其研发费用。在中芯国际的平台上,格科微试验了40 多次的MPW,做出了成功的产品,其他在中芯国际投片的图像传感器公司都失败了。因此,中芯国际将研发资金集中投入了格科微。

2005年,很多同行专注于手机市场,根本无法顾及市场份额较小的PC市场,而格科微则抓住了被同行们忽视的机遇,从PC市场切入。格科微的第一个订单就是PC图像传感器芯片,卖出了1600万颗芯片,销售额达到600万美元,实现盈利。2006年,格科微拿到了华登国际和红杉资本的投资,2007年格科微转向手机图像传感器领域的研发。2008年,格科微选择升级产品,降低成本,推出低于竞争对手20%的新产品,迅速占领了低端传感器市场。

CMOS图像传感器是个战略性的产品,全球竞争异常激烈,赵立新是如何带领格科微生存下来的呢?

谈起公司的逐步发展和壮大,赵立新深情地说:“也许是我从小尝试到了向创新‘要好处’的甜头,让我一生饱含对创新的热忱。我经营公司多年,一直坚持‘创新即战略’,坚持‘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创新,让世界感受中国企业的君子之风’的公司使命。我认为,中国不缺乏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公司;但是,缺乏那些有重大科技创新的企业。这样的企业不仅仅是在商业上取得成功,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发明和创新改变了行业,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,得到了世人的尊重。所以,我们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,做出改变世界的发明,改变世人对我们中国企业的看法!”

5.创业前期所有的错误都犯了,3-4年后才开窍

格科微电子于2003年9月正式在上海浦东张江成立。主要从事CMOS图像传感器、LCD Driver、高端嵌入式多媒体SoC芯片及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销售。

由于赵立新是一个人回国创业,“开始我都是带着清华的学生教他们,现学现用,不仅做设计,还研发工艺,所有的一套比如封装厂,当时是国内没有的,等风险资金进来以后,才请了行业的人士。”

在初期,格科微所有的创业错误都犯了:比如团队管理不行,技术被偷走,分裂出另外一个公司;销售上,不注重自身的销售团队建设;现金流断裂,差点被竞争对手消灭……

做了3-4年后赵立新才开窍,用很多时间在理顺一些问题,对难题也很感兴趣,考虑要怎么活下去,怎么做出高品质的产品。

为此,在公司运营上,赵立新是技术和市场两手都在抓。在产品定义的大方向上,都由他来定义。

当时产品需求量大,很容易被炒货,赵立新就对销售环节进行管控,设立了IT部门,建立ERP系统,监控供应链。货物全流程监控,扫条码、出货、汇总,哪个地方用了多少产品,一目了然,这样就避免了炒货。

面对竞争对手,赵立新认为要与竞争对手共舞,而不是敌对的状态。具体而言,在图像传感器芯片领域,索尼为世界第一,格科微世界第二。但是格科微在COM封装专利上的突破创新,实现了经济和性能上的双突破,索尼对此非常赞叹,为此索尼和格科微在封装上还建立了合作关系。

回想起创业的前期,赵立新用“惊心动魄”来形容,他说:“我运气还算好,天不灭我。有些事情不是人的能力可左右的。”赵立新说道。

赵立新也觉得公司的发展比较神奇。他说道,有一些因素使得公司发展比较顺利。

在外在因素方面,一是时代机遇让格科微赶上了中国智能手机业蓬勃发展的潮流。格科微从电脑摄像头入手,2007年起进军到手机领域,敏锐地抓住了中国手机快速成长的一波浪潮。二是产业链上的支持,赶上中芯国际上新工艺线。格科微起步之时,正值中芯国际想做图像传感器代工,技术优势让格科微入围候选合作伙伴之一。格科微提供技术帮助中芯国际建立CIS生产工艺线,中芯国际则负责其研发费用。

此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,格科微员工的流失率很低,原因在于员工个人持股量很高。“在半导体领域里,员工持股没有这么高的。”赵立新说道。这也让员工能够踏踏实实地一直跟着赵立新做。半导体是板凳要做十年冷的行业,人才能够沉下心、静下心做研究特别重要。

于是,公司开始“野蛮”生长。由于格科微自己研发的工艺非常简洁,当时做出的芯片成本是同行的一半,性能还差不多。在性价比的大差距下,格科微很快就居于垄断地位。在中国手机每个月出货量在六七千万部时,格科微每月的芯片出货量已达到8500万片。如今格科微每月的出货量已超过1亿颗。

格科微从2011年起连续六年成为中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,2017年销售额达到40.5亿元。在国内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中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,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格科微的发展没有用到国家项目的一分钱,完全是自力更生。

6.做企业,其他错误可以犯,战略性错误不能犯

2003年赵立新回国时,他说一共遇到3个机会。“一个是Sensor,这是一个战略发展方向;另一个是做闪存,当时国外一个团队找我做闪存,最后没有下定决心,当时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三是移动互联网。”

格科微是赵立新创办的第一家公司。而赵立新还创立了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,叫“我查查”。

赵立新说,创办这家公司时,周围都是反对声音说不要做,做网站很难成的,会输掉的。但赵立新很坚决,力排众议,最后坚持下来了。

我查查2010年成立于上海,是国内首家商品条码扫描比质比价的工具,旨在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,打造商品公信力平台。2014年,我查查成功研发彩虹码专利技术,升级了传统的黑白条码,实现了条形码一物一码的管理功能,开启了条码2.0的时代变革。

截至2016年,我查查下载用户数达3.8亿,有1.6亿条条码信息,数据涵盖32省497座城市的7000多万种商品。此外,还推出同步APP“扫码比价神器”——我查查。

“我一共有3个机会,中了2个,丢了1个,打66.6分。”赵立新说道,“错过FLASH,我很遗憾,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,一辈子可能只能遇到一到两个战略发展的机会,遇到并不那么容易。”

从这些创业历程中赵立新也形成了深切的体会,他说,做企业,其他错误可以犯,但是战略性的错误不能犯。战略方向对,也不一定会成功,还需要一些机遇。但一旦战略方向错,基本没戏。从中国企业的发展来看,90%的企业输在战略发展方向上,执行力没问题,犯点小错误死不了,关键是看准了要坚持。李彦宏、马云、马化腾都犯过错误,但是看准了,坚持下来,成功率还是很高的。

有意思的是,赵立新做着高精尖技术的芯片公司,也极有前瞻性地创办了移动互联网公司,但赵立新本人,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。直到2013年,赵立新才开始用智能手机,以前一直用的是功能机,而且这手机还不是他主动去更换的。

7.创新即战略,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创新

赵立新创办的格科微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一,主要从事CMOS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的研发、设计和销售。

公司生产的产品是摄像头模组的核心元器件,常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平板电脑、笔记本电脑、可穿戴设备等领域,并与舜宇光学、欧菲光、立景等多家领先的摄像头及显示模组厂商合作,将产品应用于三星、小米、OPPO等品牌。

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,格科微独创了COM封装工艺,在显示驱动芯片领域,格科微独创的COF-Like创新设计能够以传统COG工艺实现与COF工艺相媲美的高屏占比,具有突出的性价比优势。

截至2021年底,格科微电子(上海)有限公司实现19亿颗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,占据了全球26.8%的市场份额,位居行业第一;销售额达到9亿美元,全球排名第四。同时,公司的LCD驱动芯片,以2.5亿颗位列全球LCD手机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出货量第三……这些成绩都不错,但是和赵立新创业的梦想——造出世界一流的传感器芯片,还有很大的距离。

年轻时,赵立新是天才少年、清华学霸、硅谷精英。现在,57岁的赵立新喜欢称自己“老赵”。但不管是曾经的“小赵”,还是如今的“老赵”,他对于创新的热情和执着,从没变过。

7.jpg

从蚂蚁工棚到晶圆工厂

从位于张江的一个小小的简易工棚起步,赵立新带领格科微一步步前进,一点点壮大,直到如今拥有了自己的晶圆制造工厂,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中国首家设计、研发、制造、测试为一体的Fab-Lite半导体领军企业。

8.jpg

站在新工厂办公楼宽阔明亮的大厅里,赵立新对于20年前那个简易工棚成堆的蚂蚁仍记忆犹新。

“我们一开始把公司直接开在了中芯国际里边,因为我们把芯片设计出来后,要找到工厂来给我们支持,把设计变成产品,并进行封装测试。”赵立新说,而他的办公室,就是中芯国际最初建厂时用作临时办公室的工棚。

“工棚很破旧了,里面很多蚂蚁,每天一来,桌子上全是蚂蚁,我们每天第一个事情就是处理蚂蚁。我太太都说,你不能回家,浑身上下都是蚂蚁。”如今回忆起,这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。

9.jpg

虽然非常简陋,但赵立新并不在意,在那里一待就是半年。彼时,国内的图像传感器市场鲜有本土公司的身影,所以,国内厂商对其生产工艺不熟悉,也几乎没有相应的人才。“我基本上是上午跟中芯国际讨论怎么做工艺;下午就带徒弟,因为刚招进来他们还不会做,或者是去跑客户和供应商;晚上就自己做设计。”赵立新说。

每年,他还会在“五一”“十一”和春节假期分别做三个大的设计,因为放假期间可以静心做。“我应该算一个非常勤奋的企业家,不是自夸。”赵立新笑言,当时的他,甚至打动了中芯国际厂区门口的保安,“开始创业的几年,我过年从没有休息过,大年三十和初一,也都是去公司。保安都说,这家公司一定能成功,没见过公司老板这么拼的。”

厂区门口的保安没有看错。在创业一年后,格科微做出国内第一颗可量产的图像传感器芯片,并相继成功量产各类CMOS图像传感器、VGA芯片、SXGA芯片,产品品质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。

但格科微成功的背后,绝不仅仅是单靠勤奋,而是赵立新一直坚持的技术创新。

在创立格科微后,他带着团队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技术创新。虽然赵立新最初的理想是做高端的CMOS图像传感器,但资金实力尚不够,彼时的产业链无法支撑,市场也很难打开,于是格科微先从低端的CMOS图像传感器入手,但这并没有让他在创新方面懈怠。

格科微研发的自对准图像传感器工艺和优化的电路设计,让产品的成本降到海外同行的50%,形成价格竞争力。

“不断的技术创新,成就了格科微的快速成长。”赵立新说。截至2022年,格科微累计获得境外专利授权16项,获得境内发明专利授权207项,实用新型专利190项。公司研发人员458名,占比31.74%。

但是,创新总是充满挫折的。对此,赵立新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,对于失败也有着高度的包容和耐心。

“在现在的时代,企业单靠高效运营已经不够,要想拥有核心竞争力,一定要通过创新驱动。”赵立新说,“但创新是有难度和风险的,既然要做研发,就要做好资金和时间上的安排,保持充分的耐心和包容,因为科技创新需要时间。”

2022年,格科微发布全球首款单芯片0.7微米32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芯片,研发用了七八年的时间。“我自己也没想到这么长时间。”赵立新坦言,虽然有时也会有焦虑,但他依然耐心等待。“创新就有成功和失败,我定的就是我们研发的东西只能出来1/3,什么意思?就是必须‘死’掉2/3。为什么呢?因为如果每个都做得出来,证明你太保守了,或许那些研发项目就不够创新。”

10.jpg

2022年8月格科微有限公司的“12英寸CIS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”投产

2023年第二季度,格科微在临港的12英寸CIS特色晶圆制造产线首批产能正式量产,这让赵立新十分兴奋。现在,在赵立新看来,格科微真正进入了高端芯片研发的快车道:“以前我们是走在满是红绿灯的公路上,现在我们是在高速上‘狂飙’了。”

1.jpg

赵立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

回过头看在浦东创业的20年,赵立新感叹,是浦东的创新土壤,给格科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。“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,营造了全球最好的创新发展的环境。这里有三大要素是其他很多地方所不具备的:齐备的产业链,全球化的人才,还有充沛的资金和快捷的信息。”赵立新说。

同时,赵立新也积极参与浦东工商联企业家座谈活动,将自己的创新理念分享给行业内其他企业家,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创新力量。此外,他通过全力支持工商联参政议政及建言献策工作,参与工商联光彩事业,在浦东民营经济领域发挥着榜样作用。

11.jpg

回国创业至今,他无暇体验闲适生活,也被太太埋怨“像一个打麻将不下桌的人,没日没夜打下去”,但赵立新依然乐在其中。“没有一个认真的创业者会太在乎物质或生活上的享受。”他说。

站在离自己梦想更近的新起点上,赵立新已经做好了继续“没日没夜打下去”的准备。

“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创新,让世界感受中国企业的君子之风”,是格科微的使命,也是其不断壮大的核心所在。赵立新希望,格科微能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做出颠覆性创新,成为在半导体核心元器件上做出突破性创新的中国企业。

12.jpg

赵立新说母亲给他取名叫立新,就是“破旧立新”的意思。他说:“在创新的道路上,格科微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,格物致知,行稳致远!”

最后,赵立新寄语青少年:创新既需要勤奋,也需要天分。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天分,又有兴趣爱好,就可以做出一点儿成绩。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分,要人尽其才,努力地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东西,成就最好的自己,这就是成功的人生。

6fd491e3a74947274dfabb5f98b106e7_1710766922359112.png

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
相关推荐
暂无相关推荐

用微信扫一扫